返回 第四百二十五章:大陆变革的预兆,冰封的世界【防盗章】  领主求生:从残破小院开始攻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四百二十五章:大陆变革的预兆,冰封的世界【防盗章】[2/3页]

  开水。

  李振华的穿着不能再朴素了:一件衣服能穿六七年,常常是缝了再补、补了再穿。布鞋穿两三年断了底,就到大街上让修鞋匠打个车带继续穿。一辈子没穿过高档皮鞋和西装,不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是他把钱都用在贫困孩子身上了。

  “虽然生活清贫,但我内心很富有,整天都乐滋滋的。”

  最让李振华高兴的是,学生们慢慢长大成材了,他们也在回报社会。

  李振华最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李振华曾经资助过的23个贫困生中,任纪兰是其中之一。因为父亲患癌去世,母亲精神不好、生活不能自理,任纪兰家窘迫得不得了。2013年,任纪兰读高三时,父亲癌症到了最危险的时期,医院下了病危通知。这一年,任纪兰基本没回校上学,只能在家复习。因为她既要给爸爸喂药、照顾妈妈,还要下地劳动,忙得不可开交。任纪兰很争气,最后高考考了576分,被曲阜师范大学录取。但因学费没着落,她看不到求学的希望。这时,时任沂源县实验中学校长李振华用一双温暖的大手把学费送到女孩手中。之后四年的每个暑假,他都会送来学费。

  从那时起,任纪兰便暗下决心:将来要成为和李爷爷一样的人。大学毕业后,任纪兰回到老家沂源,通过教师招考,来到李振华曾经工作过的福禄坪小学。受李爷爷影响,从她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年起,就从工资里挤出钱,资助两名家庭贫困的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初的诺言。

  李振华在为学生们辅导功课。(受访者供图)xbiqiku.com

  从城里走进沂源深山支教

  1953年,南京与沂源,在物质生活上差别较大。上大学期间,李振华经常听到老师们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革命故事,那时他就暗下决心,自己也要为党和人民做贡献。

  当时国家号召青年“到革命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伟大的地方去”。受沂蒙老区精神感染,年仅17岁的李振华响应号召,走出南京师范大学校门,走进偏远贫穷的沂蒙老区支教。

  在进入沂源前,有过一段插曲。因为他是从城里长大,年纪又小,当时主管部门怕李振华不适应地方艰苦,就把他分配到了潍坊。但“年少轻狂”,李振华指着地图,提出要到山最多、最艰苦的沂源深山韩旺小学任教。李振华告诉记者:

  “等真正到了韩旺村,他发现当地太穷了,找不出一个红瓦房,连一平方米的水泥地都没有。”

  在县城住了一天,李振华第二天就带着行李向110华里外的韩旺村出发。那时没有公路,不通汽车,他爬山越岭,整整走了一天山路,直到累得再也走不动。正月十六,当李振华赶来韩旺时,村里老书记领着全村人在村头迎接。

  走进破庙改造成的教室时,李振华惊呆了。只见窗户上没有玻璃,门也掉落一半,四壁透风撒气,地面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石块。“村里穷,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老书记叹了口气说道,请不来老师,学生们已经半年没上课了。

  因为大半年没有老师,等他第二天上课,学生们都愿意来。太阳刚爬上山顶,教室里一下子就坐满了38个学生,最大的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只有7岁,教室窗户外围满了村民。

  前来支教前,李振华的母亲特意给儿子做了件中山装,村民没见过机器织成的布,李振华刚一进来就被说是个洋人。在忐忑不安中,他鼓起勇气讲课,但一张嘴,一口南方话就引来阵阵欢笑和议论。讲课失败后,李振华心里很难受。到了夜里,他住在门不严实的教室里,听着嗷嗷的狼叫声,吓得想家,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第一次远离家乡的他,有时候打个盹儿,就能高兴地梦到老母亲来了。睁眼一看,却发现自己孤零零一人。

  “现在回想起来,都不知道当时怎么度过的。”

  沉浸在心酸中的李振华,被送饭来的村民叫醒。那是树叶和糠混

第四百二十五章:大陆变革的预兆,冰封的世界【防盗章】[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