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九十章 坍塌的墓道  走进不科学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四百九十章 坍塌的墓道[2/3页]

  土地基面积高达4万平方米,也就是大致200x200的规格,深入底层的砂石平均厚度为2.31米。」

  「夯土地基下方则有着1米左右的硬质基槽,以及大量的天然砾石。」

  听闻此言。

  姜成谷、翁同以及童怀军三位考古方面的官员与专家,下意识便齐齐点了点头。众所周知。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华夏的建筑历史受中华文化影响,可谓同样纵贯古今,流播域外。几乎每个建筑的每个环节,都有大量复杂的规矩与流程。

  比如说房梁。比如说檐柱。又比如说.....地基。

  华夏古代建筑的地基之复杂,甚至能专门开出一门课程用以讲学。

  比如家宅的地基叫做宅基,其中涉及到永陵这种建筑的地基,则叫做「台基」。

  台基的四面一般全部为砖石砌筑,里面大多填土,表面也铺满砖石,坚固结实,形体大多比较方正。越是等级高的建筑,台基也越为显著、高大。

  当然了。

  有些小门小户也喜欢使用台基。

  不过普通家庭的台基大多是用泥土所制,用以扩充门楣,也就是所谓的当地声望值+10。所以这种泥台上的楣木呢,也被称之为基泥台楣。

  像永陵这类的皇陵地基则要正式很多,具体的基地如何修筑都是有专门的要求的。

  比如说宋代编纂有《营造法式》,清代编纂有《工程做法则例》,其中都很详细的介绍了皇陵的台基构造。

  一般情况下。

  皇陵的台基会设有一级一级的不规则阶石。称为「踏跺」。「踏跺」的下方则是夯筑基础。

  这类基础的选材一般是粘性或砂性土,夯筑基础与「踏跺」组成了所谓的砌筑结构。砌筑结构的再下方,便是天然石基础。

  也就是使用自然岩石作为基槽扩充建筑的承载效果,技术力上相对要高出很多,同时也是台基最关键的位置。

  眼下从永陵的构造上来看。

  永陵的这部分设计倒是比较完整的沿袭了明朝的祖制,没有惨遭嘉靖的「毒手'。随后翁同想了想,轻轻「欸」了一声,对张子昂道:

  「老张,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当初洗砚池晋墓的台基结构,似乎也是这种分布吧?」

  张子昂点了点头:

  「没错。」

  或许是考虑到现场还有几位外行人的缘故。

  张子昂在回答完翁同的问题后,又对潘院士与徐云等人介绍道:

  「潘院士,老翁所说的洗砚池晋墓,是指LY洗砚池街王羲之故居地下发现的两座晋代大墓。」「其中二号墓史上曾被盗掘,出土文物较少。」

  「不过一号墓保存完整,2003年的时候出土随葬品250多件,其中有七件国家一级文物。」「王羲之?」

  听张子昂这么一说,徐云眉头一掀,带着些许不确定问道:

  「张院士,你说的这个墓穴,就是那个墓主人高度疑似司马觐的晋墓吗?」张子昂微微一笑,肯定道:

  「对,就是那座墓。」徐云这才心下了然。

  虽然他不是历史方面的专家,但记忆力还是不错的。

  16年那会儿有关洗砚池晋墓墓主人的检测结果曾经上过热搜,还引发过一次关于所谓华夏'正统'的争论。

  所以这事儿徐云倒是确实有点印象。整件事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

  当时考古队在两座洗砚池晋墓中一共发现了五具尸体,其中一号墓的三位墓主人均为未成年人,二号墓则有着一男一女两具骸骨。

  其中男性成年人的检测结果,公布在了2016年的考古报告《LY洗砚池晋墓》中:

  此人可能是琅琊武王司马伸的长子司马觐,经过DNA检测,染色体属于C3南支—F3880+F948+。所以当时有关父系染色体的事儿还闹上过热搜,一群人吵得不可开交。

  比如说姬周贵族的y染色体单倍群N北支,殷商是C系南支等等.....

  而就在徐云回忆这

第四百九十章 坍塌的墓道[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