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404章 钟灵毓秀[3/3页]
、医卜数术、政治军事;还有一个任务,是行万里路、交游。这是古代教育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阶段,也有为出仕做官做准备的。
36岁到70岁,则是古代读书人出仕做官时期。
清代地方的官学有名无实,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社学和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上或经济宽裕人家所办的学塾里。
蔡元培进入私塾之后,私塾老师周先生教他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读书之外还要练习写字和对对子。稍长一些,就开始读最基本的儒学经典,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周易》《小戴礼记》《春秋左氏传》),并学习写作八股文。
在私塾课堂上,体罚教育绝对是合理合法的。所谓“教不严,师之惰”“不打不成材”,调皮的孩子们在学塾里,被戒尺打手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那个年代的家长,是绝对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遭到老师的打手心乃至于打屁股而找上门去评理的。反而认为这才是先生对自己孩子的悉心培养的表现,是尽职尽责地要培育好自己的下一代。往往会帮着先生说话,反过来训斥自己的孩子。
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熟读课文,死记硬背。学生如果不会背书,就会受到先生体罚——用戒板打手心。学生没有年级,原教科书教学完了,先生选购新教科书。学生对课文虽一知半解,但都能倒背如流。
蔡元培是聪明勤奋的孩子,但纵使资质再好,也逃不过被老师打手心的经历。而且重复犯错误会加倍责打手心。有一次,由于他背诵《易经》,连着错了很多次,被责打手心达百下。
蔡先生后来自嘲说:“这种不分贵贱贤愚、一概打而后教的教学手段,却也颇能培养学生的谦逊平等的精神。”
私塾里,老师是不会过多地解释课文,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许,这种学习方法的逻辑是:孩童时节,人记忆力强而理解能力弱,不管怎样先背下来,现在不懂,以后会懂的。xъΙQǐkU.com
很多读书人,在以后的人生中,经典名句张嘴就来,这应该受惠于幼年的死记硬背。看来,什么事都不是一无是处。
年幼的蔡元培是个特别听话的孩子。不管懂不懂,就按先生的要求认真背诵,在课堂上既不东张西望,更不玩耍嬉戏,小小年纪就展露出一股从容安详的性格与气质。
这也造就了蔡元培读书,做事特别专注的性格。
一次,他独自在自家楼上读书。忽然楼下房宅着火,幸亏火势不大,家人都惊慌失措地呼叫着扑火。火很快就扑灭了,却唯独不见蔡元培,大家急忙上下四处寻找,才在楼上找到。发现蔡元培仍然安坐在楼上,口中念念有词地还在读书,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又一次,天快黑了,蔡元培的奶妈叫他和一起玩耍的小表叔下楼,奶妈先抱小表叔下楼,让蔡元培在楼梯口坐着等。谁知奶妈一忙别的事把这边的事忘了,几个小时后,奶妈突然想了起来,赶忙回来找蔡元培。只见他静静地坐在楼梯口,一步都没挪,也不哭不叫,平和的样子简直不像五六岁的孩子。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
第404章 钟灵毓秀[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