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18章 精彩篇章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518章 精彩篇章[3/3页]

  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作为杜威来华的知识普及和思想预热,胡适于3月在教育部会场作了四次《实验主义》演讲,演讲分七部分,前半部分主要介绍了实验主义的历史和詹姆斯的学说,后半部分主要介绍杜威的实验主义思想,包括哲学观念、论思想、教育哲学等内容。胡适为此次的演讲做了认真的准备。

  1919年4月27日,杜威等一行乘坐“熊野丸”号驶离了日本,于4月30日下午抵达上海,北京大学代表胡适、南高师代表陶行知、江苏省教育会代表蒋梦麟亲自到码头欢迎,并接到江苏省教育会招待寓沧州别墅下榻。

  表面来看,杜威来华,不过是他的中国弟子邀请老师游历中国并顺便讲学,但其实背后还有更深刻的用意。如杜威的学生们所说:“杜威博士来华,正值大学动手革新的时候,但是我们几个人提倡的力量太弱,一点小小的风光还不配照遍全国。这时候杜威博士来了,我们不知借了他多少光,因而照到多少地方。”杜威的中国弟子希望借助于杜威“光芒”,帮助中国“建设新教育”,从而实现教育救国的愿望。

  杜威来华,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杜威来华之后,杜威思想契合了五四时期知识界渴望的“民主”“平等”“科学”“博爱”精神,与五四运动变革社会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杜威来华后的第一场演讲,就是《平民主义的教育》,有千余青年冒雨赶来,会场人头攒动,“听者之众,几于无席可容”。

  杜威在演讲中明确提出平民主义教育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发展“个性的知能”,二是养成“共业”的习惯。蒋梦麟、胡适都对此发表了各自的理解,前者阐释为“养成智慧的个人”“大家共同做事”,后者则结合杜威教育哲学,将两个条件具体解释为:“独立思想、独立观察、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对于社会事业和群众关系的兴趣”。此后,这两个民主主义教育的条件,在中国广为传播,影响至今。

  杜威来到中国的第四天,“五•四”运动爆发,立即投以关注的目光。

  他充分肯定学生运动,在《教育哲学》中明确指出:“学生运动可以表示一种新觉悟:就是学校教育是社会的,他的贡献不但对于本地、对于小群,还能对于大群、对于国家。”m.xbiqiku.com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民主与科学”符合他的通过社会改造建设民主社会的理想。中国的新生势力和一些新事物也引起他很大的兴趣,他想留下细细观察。于是,他改变了行程,两次续假延长在中国的时间。

  从1919年4月30日到达中国,直到1921年8月2日离开,杜威在中国两年三个月又三天,足迹遍布中国11个省和北京、上海、天津3市,做了200多次讲演,所到之处受到欢迎,所讲内容广为传播。

  杜威女儿在《杜威传》中这样描述在中国的演讲情况:“听他讲演的,不仅有学生和教师,而且还有其他知识阶层的代表。这些地方的报纸也充分报道了杜威的讲演活动。在许多情况下,杜威所做的讲演都由一位速记员记录下来,然后发表在一些广泛发行的小册子上。”

第518章 精彩篇章[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