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319章 推翻重来[3/3页]
秦王补充援兵卷土重来,这次秦王病愈后领兵,同样是坚守不出,一直相持六十多天等对方粮食吃完后发起猛攻,彻底平定陇西。
很多人强行把这场败仗安在秦王的头上,无非还是老一套的说辞:秦王生病是托词,是改史的结果,他就是打输了,然后让刘文静背锅。
但实则这种说法没有任何道理。
首先,刘文静并不是什么可以随便拿来顶罪的小人物,他是晋阳起兵的四元谋之一,有“恕二死”的特权,是当时梁朝最重要的宰相。
而且,他也展现出了一定的军事能力,取代秦王接过指挥权是很合理的。
被薛举击败后,刘文静被免职下狱,而秦王却能够再次领兵去对抗薛举、薛仁杲父子,足以看出刘文静并不是顶罪,他就是这场失败的主要责任人。
其次,薛举谈不上什么特别强大的名将,他的战斗力确实不弱,但除了第一次潜水原之战的大胜以外,没有什么特别用兵如神的记录。
最后,浅水原之战的这次失败,根源在于梁军的贸然出击,而这其实完全不符合秦王一贯以来的作战风格。
秦王打每一仗的基本模式都差不多,都是坚守不出、袭扰粮道、挫敌锐气、穷追猛打。
在潜水原之前和之后,秦王都是这么干的,唯独第一次浅水原之战贸然出击,这完全说不通。
所以,史料记载是没问题的,当时秦王就是因为生了疟疾所以将领兵之权暂时交了出去,但殷开山和刘文静两个人瞎搞,这才导致一场惨败。
那么对于李鸿运而言,为什么浅水原之战是他扮演齐王的唯一突破口呢?
因为在此之前,他扮演的齐王年纪太小,很难参与到战争中去;在此之后,秦王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整个梁朝最能打的人,再想动摇他的地位已经基本上不可能。
唯独在浅水原之战的过程中,趁着秦王生病,打出让梁高祖震惊的胜迹,而后才有希望独立于秦王领兵,甚至取而代之。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在晋阳的他,怎么才能去浅水原呢?
直接扔下晋阳跑过去?那肯定不行。
那属于擅离职守,而且到了晋阳那边他也不可能从刘文静手里抢过兵权,哪怕梁高祖再怎么宠爱他,也不可能把军国大事交给一个才十五六岁、从没打过仗的小儿子。
所以,想要抓住这个机会,趁着秦王生病打赢这一仗,就得提前建立一些功勋,让所有人都认为齐王有资格替代秦王。
那么,他就得把这个时间节点继续提前,在“晋阳起兵”和“平定宋老生”这两个环节,取得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对于一个当时只有十四五岁的中二少年来说,确实是相当扯淡了。
但李鸿运也并未放弃,因为这是他能想到的唯一解法。
说干就干。wwω.xЪiqíΚù.com
李鸿运再度开始试炼,而在看到齐王的第一时间,他的脑海中闪过了将时间线向前推移的想法。
果然,整个试炼幻境开始变化起来,真的不断倒退,回到了梁高祖在晋阳起兵时的状态。
而齐王的年龄自然也进一步退化,变成了一个只有十四五岁的少年。
这么小的年纪,做很多事情都会很麻烦。
行军打仗不太可能,他的身体素质差得太远,上战场拼杀是在送,指挥的话也没人听他的。
唯一的出路,就是出谋划策。
但出谋划策也很有可能被人忽视,认为孩童戏言,甚至有可能听都不会听。
而李鸿运想到的办法,相当的简单粗暴高效:抄!
他要抄史料中梁高祖和秦王的办法,先他们一步提出各项建议。
如此一来,梁高祖和秦王就会发现这位十四五岁的少年见识过人,而且最重要的是,每次都跟他们想到一块去了。
(本章未完!)
第319章推翻重来
到时候李鸿运在稍微拍一拍这两人的马屁,久而久之,他的意见就会被重视,这将为他之后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晋阳起兵,史料的记载有矛盾。
一部分史料将起兵的主要人物记载为梁高祖,认为梁高祖早就有造反的想法,并按部就班地实施了;而另一部分史料则记载为秦王,认为梁高祖犹豫不决,是秦王再三苦劝,梁高祖才最终下定决心。
具体情况也很难说得清了,但对李鸿运而言,问题也不大。
这两种说法很可能并不矛盾。
首先能够确定一点,梁高祖本身必然是有起兵想法的。前朝已经风雨飘摇、动乱四起,他又不傻,没必要继续抱着前朝忠臣的牌坊给前朝殉葬。
自己起兵做皇帝不香吗?
但他当时是最高领导者,起兵谋反这么大的事情,肯定是要权衡各方面的情况之后才能作出决定,以稳妥为上。
所以在外人看来,或许就会表现为犹豫不决。
而秦王作为一个刚刚十八岁、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心气很高,结交豪杰培养势力的行为是毋庸置疑的。他苦劝梁高祖起兵,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李鸿运认为,此事还是梁高祖作为主导,并最终拍板决定。但由于他不太确定自己的号召力和实力,也不太确定当时的前景,而且由于身居高位所以能比秦王看到更多不利因素,所以过程中表现出犹豫和迟疑。
而秦王在晋阳起兵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不容置疑的。
于是,李鸿运苦思冥想一番之后,还是决定先把突破口放在秦王身上。
第一步,就是在秦王劝梁高祖起兵的这个过程中出谋划策,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319章推翻重来
第319章 推翻重来[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