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四十一节 东线无战事[1/3页]
西线协约**和德军都在筹备着新攻势,双方的统帅部几乎采取了一样的策略——进攻性防御。不过,双方的出发点则各有不同。HTtρs://Μ.xЪīqiκυ.com
鲁登道夫是希望通过一次战役的胜利来达到和平谈判展开进行的目的,真要在战役中击败法国,那无非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和努力的方向而已。基于这个出发点,德**队的人力、物力准备就是为短期激烈大战准备的,而不是为大纵深突破,力图取得更大战果准备的充足后备军和物资。可以这样说,德军在战略上已经在防御,在战役战术上则采用进攻的方式达到目的。
聂文青的想法则比较复杂。他要执行北京“拖延战争”的决定,又要消饵战线上的危机,不得不去主动打击德军。被动防御这个词在大中华帝国国防军的将领脑袋中是不存在的。因此,他制定的三路攻击计划。是为完整防线、牵制德军进攻、迫使德军在防线崩溃的威胁下放弃战役准备,将军队和物资调集到发生危机的雷代尔以北地区。高明的将军是能够指挥敌人的,而现在,聂文青和鲁登道夫都在试图指挥对方。不过现实却是:协约**在德军放弃兰斯突出部以后,巴黎的威胁已经解除,同样拉平了的战线在英国远征军预备集团军达到法国后,储备了较为充足的人力,战局已经逐渐向有利于协约**的一面发展。事实上。协约**在兰斯战役地攻击行动,就是争夺战争主动权,从战略相持转为战略进攻的信号。只不过。聂文青上将,这位协约**总司令。却在试图阻滞这种变化的速度。
中国的战略很简单,用西线频繁的,近乎势均力敌地。有胜有负的一次次战役最大化地吸了德军到西线。这样一来,俄国战场上的压力就会大大减小。濒临崩溃地俄军就有喘息之机。而东线德军力量的最大化削弱,又为东线集团军群未来地主力总攻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因此,南线和中东的战事也几乎是在为这个战略态势的达成而服务。
南线。西西里岛登陆作战完美结束,全岛都在南集团军和英法军队的控制下;埃塞俄比亚的战事也很顺利,一个加强旅的国防军波斯军部队,在英**队和埃塞俄比亚土著的配合下,已经于4月初扫平了全境3万余意大利军队。这样,南线的危机迫使意大利从巴尔干东北战线(俄西南战线!即俄罗边境)抽调大量军队回国防御协约**队必然发起地登陆亚平宁战役。
中东。中东集团军在刘亮中将的指挥下。成功“围歼”土巴格达集团军,又千里奇袭耶路撒冷,攻占了这座“三教圣城”(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至此,中东集团军的第一阶段战略任务已经达成,转而做一些政治性的、地方性的工作。首先是积极建立对增援土军的“防线”,从进攻作战转化从休假性质地防御作战;接着是中国籍部队撤出圣城。由波斯军引师一部负责驻守;然后是支持阿拉伯半岛上地王公们反对土耳其统治的“起义”。通过政治、军事、经济地帮助把这些王公聚拢到“泛伊斯兰联盟”的旗帜下,实际上。这个联盟是波斯王国为主,控制在北京手里的联盟。可以这样说,中东已经从军事作战转向政治、经济作战,力图使中国在中东地区一家独大。
德国、意大利、土耳其都相继减少了在俄国战线上的兵力。这样,使得与俄军对垒的其实是以九个德军师加强了的奥匈军队!配合以保加利亚军队而已。俄国人的压力顿时减轻了一半,自然国内紧张局势就减缓了,前线也逐渐归于平静。因为,双方都觉得没有力量去撼动对方,都觉得自己很虚弱!需要通过防御来消耗敌手。这么一来,东线就出现了在要点地段双方掘壕对垒,甚至懒得向对方堑壕开枪开炮的局面。
西线打得热闹,东线平静无战事,南线对同盟国来说危机四伏,中东则是中国在摘取胜利果实。这就是1917年夏天以前的世界大战。
龙剑铭通过强大的大中华帝国国防军和巧妙的战略手段,把西线的堑壕战搬到了东线,却把东线伤亡惨
第四十一节 东线无战事[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