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三十七章 侦查[2/3页]
永春县城来得快。
因此,吴建就地推倒了磻溪南岸的民居,建造了一条临时的浮桥,派出了几名斥候渡河探查了一番,确定磻溪北岸没有伏兵后,才放心地建造更加坚固的桥梁。
同时,他也派人向后面的韩尚亮汇报了这里的情况,等韩尚亮率军抵达时,磻溪水面上已经架起了一条能够让三个人同时通过的桥梁。
当然,这远远不够,韩尚亮麾下的五千绿营兵当即散开,将周围的树木放倒一片,在磻溪上搭建桥梁,同时也在南岸修建临时的营地——此时虽然还只是未时接近申时,但韩尚亮还是决定休息一个晚上,等第二天再渡过磻溪。
清军在磻溪南岸的动静没有瞒过苏言,为了进一步得到清军的具体军情,他亲自带领将军卫队离开谷道驻地,往磻溪北岸奔来,赶在天黑之前爬上了磻溪北岸的四角林。
居高临下俯视着磻溪南岸忙碌的清军大营,苏言默默估算着视野中的清军人数,以及他们的装备情况。
清军在磻溪南岸的大营蔓延数里,无数白色的帐篷被搭起来,只穿着一件单衣甚至是光着上身的兵丁穿梭在帐篷之间,他们的武器都被随手架在帐篷前面。
再看看巡逻在大营外面的清军士卒,他们基本是穿着布衣镶甲,肩扛鸟铳,腰挎腰刀,火器的普及程度居然是极高的。筆趣庫
苏言想起来,前世网络上就有文章说清军的火器普及程度其实是高于明军的,尤其是汉八旗和绿营兵装备的最多,只是清朝皇帝为了防范“家奴”,逐渐削减绿营兵的装备,甚至还不允许他们装备重武器。
这也是苏言放眼望去,没有看见哪怕是一门火炮的踪影的原因。
苏言亲自到前线来,就是为了确定清军有没有携带火炮,现在亲眼确认了,他也就放心了下来,只要清军没有装备火炮,那他还是占据了火力上的优势。
只是,清军这大规模装备的火器还是有点麻烦,苏言麾下的步枪兵算上那三百名持
第三十七章 侦查[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