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456章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1/3页]
苏聪会主动告诉别人这就是黄泥水吗?他脑袋又没被门挤过,傻子才会去教别人,闷声发大财不香嘛?
徐闻的舟山塘坊从小到大,最后变成一个用工数百人,制糖季节日夜不歇两班倒。
标准木桶装的“西洋糖”堆满仓库,再被船队运到吕宋、舟山、云飞岛。
当地的甘蔗户,原本和当地糖行完整的“产工销”链条被断开了。
除了一些种植大户、大地主,占大多数的普通蔗农,种植面积都不多,小得不过五六亩,大得也才十几亩。
每亩甘蔗年产量正常能出糖三石多,而把甘蔗变成赤砂糖的糖寮,都控制在以苏先苏老爷为会首的糖业行会手中。m.xbiqiku.com
按照甘蔗的收购价,蔗农一亩地的年产值差不多在六两银子左右,家里如果有个五亩蔗田,一年就能有三十两左右。
听起来不错是吧?其实根本挣不到那么多的钱,甘蔗种植比种粮更加麻烦,从选种育种,到田间管理、施肥浇水,都极其繁琐。
就比如这浇水,甘蔗喜水不耐涝,不然就会烂根,那就要少浇勤浇。
在没有相应灌溉设备的古代,都是靠人力担水,人工浇灌,可不是挖个水渠放上水就完事的,全家老小都要扑在上面劳作,极其辛苦。
粪肥那是农家宝,你一家人再使劲拉也不够田里用的,那就要从城里的粪头手里买,这也是不小的费用。
七折八折的,再加上官府收的税,蔗农最后能到手一半就不错了,但就这也比种粮食划算。
古代的生活链条一旦形成稳固状态,往往会延续数百年,大家也形成了惯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这么过,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苏聪的制糖厂,就像一块石头投进了古井不波的死水池塘。
其实苏聪也没搞什么加价收购的手段,糖行那边什么价,他这边也是什么价,这条规则还是不错的。
唯一的问题是他给现钱,而糖行一般都是年底统一结账,别看就这个“小小的”区别,对蔗农来说
第456章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