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章无线电报的发展  潜艇猎杀太平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27章无线电报的发展[3/3页]

  都对它很陌生,但是说起德国的另外一个加密设备,恩尼格玛密码机估计大家就能恍然大悟,原来是它!

  1837年,美国的莫尔斯发明了划时代的一台电报机,它用严格的点、划和间隔的长短时间组成。就是抗日剧里面那种一个电台,发出“滴滴滴滴”的声响。另外一发则是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再根据电码的规律,记录,然后翻译成相应的电文内容。这就是莫尔斯电码,也叫作摩斯电码。

  其中国际通用的电码,又被称为明码。

  在民国军阀混在的时候,总是能听见某某大帅明电,下野。这种信息就是明码。

  有了明码,自然就有暗码,也叫作密电。凡事按照一定程序规律对信息加密的都是密电。但是这种密电有很大缺陷,保密性一般。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通信专家(大部分是数学家)通过监听收到的电文规律,可以进行破译。毕竟无线电是全世界范围扩散的,只要设备够精良,理论上全世界的电文信息都能收到。

  没错,抗日剧中那种拿着密码本操作,看似高度机密,其实在真正的通讯专家手里,就等于是透明的存在。所以,现实中,国府的军队一般采用的办法就是不定期的更换密码本,和尽量减少密电使用频率,防止被敌人截获解密。

  至于网络上盛传的利用南方的小地方方言(最出名的就是所谓的江山方言密电)作为密码本基础,让鬼子晕头转向,实际上压根不可能。

  鬼子可以不懂方言,但是他们只需要掌握这种密电的节奏,就可以自动翻译出来。如果国府大规模利用方言去编程,组合一套密电,看似高明,其实费力不讨好。还不如随便换一半名著来的效率高。

  毕竟人编程的规律,都是死板固定的节奏,哪怕你以新华字典为蓝本,本质上还是只有一套规则。

  在一战中,德国人的密电可以说出了名的复杂,但是让人震惊的是无论德国人如何转化编码,如何重组字母,频繁更换,英国人总是能紧跟节奏,同步翻译出密电,所谓的德国密电在英国人手里就是明码。任何军队调动,英国人总是第一时间能知道。

  反过来,德国人也采用类似的方式,用数学家来对抗这种加密电文。

  于是,所谓的加密电文,也不再保密了,当然,对于落后的我们而言,这技术还是很高端的。

xъΙQǐkU.com

第27章无线电报的发展[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