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22章 张桂山的尴尬处境  大宋文魁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622章 张桂山的尴尬处境[2/3页]

  修桥铺路都需要钱嘛,总比官府向老百姓身上摊派好的多。”

  曾公亮愣住了,转移支付是个好方法?

  从来都是朝廷向地方要钱,如今要反过来,朝廷供应地方吗?

  “你们回去想一想到底行不行,曹佾,你把贪墨的情况向张中丞说一声,你们毕竟不是御史台。”

  “学生明白。”

  曾公亮和曹佾都没想到,本来问计于张唐卿,反倒是让张唐卿给三司出了个难题。

  三司财政有结余吗?

  有,每年上千万贯的结余。

  虽然大宋这几年天灾不断,但因为有了以工代赈之法,朝廷不用无节制的增加厢军,朝廷就不用供应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再就是西北局面稳定下来,朝廷不用再在西北用兵,也节省了大量军费。

  不增加厢军,就为社会上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又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商税和农税增加明显,此消彼长之下,朝廷终于有了结余。

  这是个良性的循环。

  不管是政事堂也好,三司也罢,包括赵祯,都是过惯了穷日子的主,有了结余,还是存进皇家银行吃利息比较好,所以,他们成了守财奴,不肯向地方分配资金,更不肯大手大脚的花钱。

  “曹佾,你去做一份金融方面的研究。”

  曹佾一听,立刻来了精神,只要有问卷调查或者研究,说明张唐卿又要有新理论出来了。

  “请先生吩咐。”

  “朝廷每花一万贯钱用在修路上,会带来哪些好处,朝廷每花一万贯用在采购物品上,朝廷能带来哪些收益。”

  张唐卿一说完,曾公亮和曹佾懵逼了。

  朝廷花钱,还能带来收益?还能得到好处?

  闻所未闻啊,这不是千古奇谭吗?xъΙQǐkU.com

  不怪曾公亮和曹佾见识浅薄,后世,基建拉动经济增长是很常见的做法。

  “举个例子,朝廷修路,不用劳役,而采取募工之法,招募一千人,花了一万贯,平均每人得到十贯钱财,他们花了十贯买布料,布料行需要交税吧?布料行交税后剩下了八贯,又向织

第622章 张桂山的尴尬处境[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