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六十八章 廉臣于成龙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百六十八章 廉臣于成龙[1/3页]

  谁都能做弄潮儿,只看你能不能抓住机会,有没有那个本事和能耐。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而不是谁都能应势而起。

  现在任命的官吏,都还很守规矩。

  一是光复之初,百废待兴,工作比较繁琐,还没那个心思和胆量;其次则是有上进之心,努力干好工作,只等大明光复,便能再加官晋爵。

  你想啊,北方那么大的地方,需要多少官员治理?皇帝肯定会用自己信任的,以及政绩官声好的。

  到时候,县官变府尹,府尹变巡抚,少说也能升上一级半级。甚至于,朝堂上的官员也不多,肯定也会择优而晋。

  升官的前途光明,发财的欲望便被压了下去。因小失大,不值得。

  况且,督察院的于成龙,刚刚简拔上任,正瞪着大眼珠子要严惩贪腐,谁也不想被这个六亲不认的家伙抓典型。

  开国之初,多半都是这样的气象。承平日久,蝇营狗苟、人心腐化才会更多,以致泛滥。

  所以,黄立要未雨绸缪,建立起比较严密的监察机制。明的有督察院,暗的有国安部,还有一個措施,就是举报上访。

  当然,这不是黄立的独创,而是古已有之的制度。

  汉朝时,颍川郡守赵广汉,找工匠制作“缿筒”,挂在街头巷尾,鼓励百姓举报恶霸劣绅的不法之举。这应该算是最早的检举箱了。

  唐代于东西朝堂分置肺石及登闻鼓,有冤不能自伸者,立肺石之上,或挝登闻鼓。立石者左监门卫奏闻,挝鼓者右监门卫奏闻。

  而登闻鼓的最早记载是在晋朝的晋武帝,百姓可以随时击鼓表达诉求。每个登闻鼓旁都有专人接待,他们会将百姓的冤情写在状纸上,汇报给朝廷。

  到了宋朝,登闻鼓举报的制度逐渐完善,朝廷不但在各地衙门设置登闻鼓,还设立了管理登闻鼓的部门。

  但到了清朝,检举制度就几乎流于形式。民告官,不仅程度繁琐,还会有种种刁难,比如滚钉板、

第一百六十八章 廉臣于成龙[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