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6章 浮客引照[3/3页]
征,如年甲(年龄)、胖瘦、单双眼皮、长须短髯、痣疣胎记等醒目特征。
倘有亲友来投,随时添上户牌,有人离开,也要注明。发现隐匿不报的,付有司依式论罪。所以大家阅读宋代史料时,往往看到一州一县可以将户数和人口统计到个位数,不少人认为不可能,实际上误差极小。
正因为有这套管理制度存在,所以北宋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的人一般不愿意流动,确需外出时则会持有官方开具的身份证明(称为“凭由”)或私人名刺(类似于现代的名片),只需证明身份,不需要批准流动。
而农民(含自耕农和佃农)、坐商、贱业从业者及大多数在籍的手工业者,是不允许流动的,以便课税。如瓦子小姐、茶行掌柜、机户、匠户等一年要交数次税,部分机户和匠户类的技术工人还要服至少两次徭役。
所以当时流动人口的大头是行商和浮客(土地兼并后的失地农民,以临时帮主家干农活(短工)为生,例如后世的麦客也算浮客一种),因为宋朝不限制土地兼且鼓励商业发展,所以到了北宋末年,这些人大概能占到总人口的20%-30%。
正因为宋代土地制度的弊端和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造成了北宋中后期,国家虽富有,但民间多流民、多起义、多占山为王的奇怪景象。
官府对行商的管理采用以货定人的策略,即行商路过州县均须上税,行踪清晰可查,这样即保证了官府的商税收入,也可对行商的商业行为进行有效管理,保证大宋朝廷在连年赤字的情况下仍能正常运作(当然原因不止这一点)。
正因为行商流动比较容易,上税即可,所以水浒传中的好汉如果小规模外出办事都喜欢扮做行商,如截取生辰纲中的枣贩子。
而浮客流动则需“浮客引照”,需要浮客前一任雇主所在地的里正和县衙开具证明后,浮客才可以进行下一次人口流动,否则就会被归入“流民”。
像武松这种案底在身之人,长途远行时能有浮客引照傍身,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不必晓行夜宿,躲避盘查。
[注1: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学资料。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女士就是从中华古方中得到的灵感,从而提取出青蒿素,为人类抗疟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筆趣庫
注2:宋朝已经有铁锅了,烹饪方式更加多样化。宋朝的饮食文化深入人心,餐饮行业的税收是朝廷的重要税收来源之一,官府鼓励餐饮行业发展,甚至发展出类似于现代外卖的送餐服务,以及可能是很多菜色前身的(蛋皮卷、菜卷、春卷、烤串、关东煮、串串香)——签菜。]
--
作者有话说:
(新书上架,欢迎收藏书架、吐槽评论、打分打赏。)
第6章 浮客引照[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