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313章 田里‘种’出来的盐  大汉第一太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0313章 田里‘种’出来的盐[2/3页]

  摧毁的足够彻底。

  简单来说,就是刘盈并不需要达成什么具体的金融目标,也不需要改善什么具体的状况,只需要在一张白纸上作画。

  比如钱币,在后世的金融体系中,某个货币体系彻底丧失信用,几乎是不可逆的过程;

  但在汉室,刘盈却可以凭着一句‘尽废三铢钱,行以五铢钱’,就将钱币的信用重新撑起来。

  对于后世人而言,这或许很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却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

  ——后世的货币体系,是通过黄金、白银等重金属储备,来支撑起货币的价值;

  换而言之,后世的一张五元纸币,虽然本质上只是一张纸,但这张纸的价值在于:随时能从发行钱币的银行,换取同等价值的贵重金属,如黄金。

  这,就是后世金融体系的核心:以金本位构建的货币体系。

  而货币体系的信用坍塌,往往是由于钱币发行者手中,不再拥有足够的贵重金属储备,即:贵重金属储备,不足以兑换已发行的纸币。

  再加上人性,使得信用的重新建立本就困难重重,就导致货币信用的丧失,在后世往往会成为不可逆的过程。

  但对于‘落后’的汉室来说,货币信用的重新建立,却并没有这么复杂。

  ——三铢钱含铜量低,百姓不认,朝堂信誉丧失;那五铢钱含铜量达标,百姓认可五铢钱的价值,朝堂的货币信誉就能重新捡起来。

  盖因为不同于‘以贵重金属支撑其面值’的纸币,汉室如今的钱币本身,就是贵重金属!

  拿到一枚五铢钱之后,百姓根本不用像后世人那样,考虑‘这枚五铢钱能换回多少贵重金属’,只需要看看这枚五铢钱本身,有多少重量的铜即可。

  这样一来,钱币体系,就算是重新建立起来了;

  但紧接着,便是让刘盈感到不胜其烦,甚至不敢有大动作,只能小心翼翼试探的通货膨胀。

  虽然对金融几乎没有认知,但作为后世人的刘盈也知道:除去人为因素,通货膨胀往往都是源于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又是源自货币发行量加大,以及物资总量降低。m.xbiqiku.com

  简单来说,就是钱变多了,货变少了,钱自然就不值钱了,货自然就更值钱了。

  而如今汉室所面临的恶性通货膨胀,显然不是因为‘滥发纸币’,而是多年战火造成的成产力下降,物资紧缺,供需关系呈‘供不应求’所导致。

  ——毕竟刘盈就算想‘滥发钱币’,也拿不出那么多几乎没成本的铜······

  所以在意识到这個问题之后,刘盈第一步,就消灭了在通货膨胀中推波助澜的粮商群体。

  至于原因,也很好理解:在如今这个刚走出战火,绝大多数百姓还以‘吃饱肚子’为首要目标,乃至是唯一目标的时代,唯一能扮演价值参考物的物资,就是粮食。

  粮食的价格,将直接决定其他物资的价格。

  所以消灭粮商群体,以国家力量下场掌控粮食市场,便是刘盈稳定粮价的第一步;

  紧接着,便是提高生产力,是供应关系回到正常水准,从而通过压低粮价,将市场通货膨胀恢复正常。

  这也很容易理解:无论什么时候,农民总会愿意拿出多余的二十斤粮食,去换一身衣服;

  亦或者,换来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如盐、醋,或农具等。

  而这,也正是刘盈特意交代阳城延,通过人为推动粮价下跌速度,以加快物价回落速度的原因。

  因为从供需关系上来看,在天下彻底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朝堂又在积极推动水利工程的当下,粮价,已经不再具备‘物以稀为贵’的条件;

  就好比后世的一栋栋高楼,明明足够全天下的所有人都住进去,甚至都还能剩一些。

  而在后世,由于银行和‘建造成本’的存在,房价即便没有‘物以稀为贵’的条件,也只能尽量稳定在高点,以免金融秩序被破坏。

  但对于汉室来说,却没有这样的顾虑了。

  ——百姓种地,根本就没有什么成本,或

第0313章 田里‘种’出来的盐[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