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433 科举不公 (二合一)[2/3页]
回答。古代科举重四书,重首题,基本上这一题回答的好坏,将决定己巳科会试的成绩。
四书首题并不是两位会试总裁,以及十八位同考官共同商定的,相反乃沈忆宸一己之力拍板,定下了“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的题目。
用后世的白话翻译,那就是论周唐及秦魏朝廷和地方权力的分配,到底孰优孰劣又怎样去改正。
封建王朝走到亡国末世,除了土地兼并这种老病因外,中央跟地方的权力失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大几率到了最后政令不出紫禁城。
但问题是中央不放权,以古代的行政效率,处处等着朝廷中枢来做决断,恐怕黄花菜都凉了。过于放权,就如同导致地方山头并起,军阀势力割据。
沈忆宸想要通过这种四书考题,来集思广意找到一条各方面平衡的权力划分,提高大明中枢朝廷跟地方的行政效率。与其天天考一些什么之乎者也,还不如把目标放在政务实事上面。
毕竟会试取中的考生,就将获得进士头衔,分散到大明各地为官。全是些不通政务的书呆子,到了地方后只会为祸一方。
这也就是为什么,沈忆宸会在自己担任会试总裁期间,强硬更改既定考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一批批真才实干之人,才能有志同道合之辈形成改革的基础,日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眼前这名考生文章写的不算太差,只是依旧没有跳脱传统的之乎者也的范畴,说了一大堆无关紧要的孔孟圣人言,在沈忆宸眼中简直是有些不知所云。
随意看了几眼后,沈忆宸便前往下一个考生的号房,答题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找不到任何的亮点。
就这样接连看了几个,沈忆宸打算折返回去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这些考生第一行文字内容中,有一撇的勾画角度非常相似。
沈忆宸当年为了考取功名,可谓是勤学苦练过馆阁体。但哪怕就是这样,文字写在纸张上的最终效果,也不可能笔划勾画角度千篇一律。
而且这还不是一个两个的巧合,沈忆宸一路走过来,起码看到五六个考生第一行笔锋无比神似,这就绝对不可能是巧合了!
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沈忆宸特地转到了另外一排号房中,还恰巧的是在这里遇到了一个熟人,他就是在顺天贡院广场为民请命的何闻道。
见到沈忆宸朝自己走过来,何闻道惊讶的张大了嘴巴,脸上瞬间就流露出激动的神情。
在何闻道的眼中,沈忆宸已经不仅仅是自己学术上的领路人,还是自己人生的一盏明灯,大丈夫生当如是也!xъΙQǐkU.com
不过何闻道很快就反应过来,考场之中可不能跟巡视总裁,发生任何言语上的交谈,否则就有徇私舞弊的嫌疑。于是他压制住内心的激动,把头给再度埋了下来,不过那微微颤抖的手臂,还是暴露了内心的真实想法。
沈忆宸踱步来到何闻道的号房面前,仔细看了他第一排文字的笔锋,与之前在砖石号房见到了那几名考生勾画角度完全不同,何闻道的文章笔迹找不到任何规律可循。
见到这一幕后,沈忆宸心中就大概有底了,不过在无凭无据之下此事不好声望,他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何闻道的文章上面。
相比较前面考生华而不实的孔孟圣人言,何闻道非常务实的分析了周唐两朝,诸侯做大跟藩镇割据的弊端,同时表明了秦魏两朝过渡集权,带来的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缺点。
看来自己“经世致用,辨证求是”的学术理念,是真正的传达到了何闻道这等年轻士子的心中,而不是浮于表面!
看完何闻道的文章后,沈忆宸顺势走向了旁边的号房,首先还是看了一眼第一行的笔划有没有问题。这名考生跟何闻道一样,勾画角度有着属于自己的特殊,与砖石号房
433 科举不公 (二合一)[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