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五十六章 戬 (十三)  绝秦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百五十六章 戬 (十三)[2/3页]

  可以应付。”

  “在当时,大家没有求变化的经验,也根本想象不到周礼之外的事物。”

  “并且,周礼在当时是有着深厚的根基的。”

  “尽管已经逐渐失效,却也是当时人们的共识。”

  “在那个时候,孔夫子提出要恢复周礼,应对乱象,达到天下大治,让他自己也从一介贫士,转为上卿,是合情合理的。”

  “在那个时候,提出要恢复周礼,算是顺应大势。”

  “因为当时,真的是有那种可能性的。”

  “然而最终没有恢复。”

  “没有恢复者,变化么!”

  “变化产生在孔夫子甚至都看不到的地方。”

  “君主心思变了,家国征税多了,有能之士多了……道德毁坏,周礼因为没什么用处,于是也就退出了人们的共识。”

  “它不再具有恢复的可能性了!”

  “或者,更具体一些说,过去的礼和过去的道德,不再具有规范世道、恢复安定,实现天下大治的能耐了!”

  “周礼是应对少数人的礼,应对不了人多的局面。”

  “孔夫子在人还并不那么多的时候提出恢复周礼,是顺应大势。”

  “那么如今,在周礼这种东西与大势悖逆的时候,再去恢复它,就是悖逆大势。”

  “相反的,从中汲取可以适用于人多的时候的东西,变革制度,创造出新的,属于我们当下的礼,才是顺应大势。”

  “儒者过去,孔夫子虽然大致上是与大势悖逆的,但总体来说,他只是用术出现了问题。”

  “实现天下大治,总的来说还是需要给人以道德,给国家以礼法。”

  “这法子总的来说是没有错的。”

  “那么所需要考虑的,便是顺应大势这一条。”

  “在顺应大势的基础上,改造过去的术,推陈出新,应用不变的法,能够得到好的结果。”

  “这一条儒者的道,本身是没有错误的。”

  荀况看着鞠子洲。

  术、法、势三者合而为道。

  荀况很大方地承认了孔丘过去的选择和他的学识里面的错误。

  但荀况将其归结为“术

第一百五十六章 戬 (十三)[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