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214章 海上丝绸之路西线[1/3页]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印度洋的的航线一般是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阿拉伯地区,之后再由阿拉伯商人运输往欧洲北非等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朝中期以前,不管是陆地上的丝绸之路,还是海上的丝绸之路,华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只是相当于供货商。
最主要的运输者其实是阿拉伯商人,古代那个时候的华国与欧洲之间的往来,全部通过阿拉伯等中间商进行交易,欧洲人想要获得华国丝绸瓷器都要通过阿拉伯商人的运输。
华国史书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国,在古老的七海航路上所有港口城市,基本上都有阿拉伯商人。
从地中海到华国南海,整个旧世界已知的海域内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船,大唐称这些远来海船为“南海舶”、“西域舶”、“南蛮舶”、“昆仑舶”、“狮子舶”或“婆罗舶”,最常见的统称为“波斯舶”。
宋朝中期之前,华国商人或僧侣出洋,乘的大都是“番舶”,直到宋中后期华国航海业超过阿拉伯世界才改变。
阿拉伯商人跨越辽阔的内陆和海洋,在亚非欧三大洲之间运送货物。
即使是后来大航海的欧洲人,他们的航海技术以及船只上配备的六分仪、罗盘,大多也是出自阿拉伯人。
在大洋上航行需要知道的航行的方向与船只的位置,这就需要华国的指南针和阿拉伯人的"纬度航行"技术。
华国靠指南针和地貌、水深等航海,属于地文航行;阿拉伯人靠观测星星进行航行属于天文航行,在海丝之路与阿拉伯人长期接触后,取长补短,后来华国的航海就是观测天象与看指南针结合了。
宋朝中期前,朝廷对本土商人出洋贸易并不鼓励,甚至一度禁止本土商人下海,属被动型国际贸易,此时在广阔的海洋世界,仍是阿拉伯商人们掌控着优势。
之后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依赖等原因开始支持鼓励本土商人出洋贸易,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加之沿海地区人民天生对于商业的天赋,使得华国海商成功地参与到被阿拉伯垄断的海洋贸易
第214章 海上丝绸之路西线[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